游客发表

摆渡人——记乡村教师李化勇

发帖时间:2024-03-28 21:43:51

原标题:摆渡人——记乡村教师李化勇
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学文 朱殿勇 胡巨成 周晓荷

重峦叠嶂,摆渡碧波荡漾。人记罗山县彭新镇石山口水库旁的乡村农家女之空间有田公山小学,掩映在丛林中,教师远远望去,李化校园上空的摆渡五星红旗迎风飘扬。

水库“库尾”,人记犹如一道湛蓝的乡村“天河”,将公山村分成两半。教师每逢雨季,李化河东的摆渡孩子想要步行上学,必须沿着河岸绕行近一个小时。人记

20岁那年,乡村曾在公山小学读过书的教师李化勇,抱着试一试的李化态度,从父亲手中接过一根教鞭,也拿起了一对船桨,成为了一名摆渡人。

39个年头,当孩子一个个走出校门,走出水乡,寻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,他却守护着这山沟水畔的朗朗书声,波光粼粼里已鬓生白发,曾瘦削挺拔的身躯也渐渐弯曲了。

他说:“我也没想到,这一试就是30多年,一坚持就是一辈子了。”

“船夫”

“不管多难,农家女之空间有田都要划船带孩子们去上学,让他们少走些山路。”

晨曦微露,李化勇翻身坐起,扒拉两口饭,熟练地背上小船往河边走去。59岁的他瘦高个儿,脚下生风。

中间两根横棍、连着左右两个小木箱,李化勇把他的这艘小船搁在浅滩上,轻身一跃,竹篙推岸,小船荡开层层波纹。这一路风光,他再熟悉不过。

当李化勇从民办教师的父亲手中接过教鞭时,公山村的孩子想从家去学校不容易:不坐船,要么沿着蜿蜒的水库“库岔子”走到上游,7里多;要么走大路,16里多。

李化勇至今都难忘三十多年前的那个早晨,大雨天,孩子们赤着脚丫、挽着裤腿,穿过及腰的杂草,到了学校身上没有一处干的地方。 望着姗姗来迟的学生,他揪心不已:“我就下定决心,不管多难,都要划船带孩子们去上学,让他们少走些山路。”

打那时起,每逢汛期,一位年轻人都会准时出现在渡口,把孩子一一抱上船,唱着歌驶向对岸;放学了,再划船把孩子渡回家。

河水两米多深,船上最多载40多个孩子。出发前,李化勇会把船内外检查个遍,摆渡中也极为小心。可即便如此,家里人也跟着他提心吊胆,每次刮风下雨,母亲都会守在岸边,远望着小船抵达对岸,安全了才转身回去。

就这样日复一日,这位水乡岸边摆渡人,光船就划破了8只。

这条水路载过多少人,李化勇记不得,而坐过船的孩子们却镌刻在心。从公山小学读过书、“出息”了的李伟在湖南一家上市公司,他清晰记得:“李老师吆喝一声‘开船咯’,平稳地撑起小船,放声歌唱,我们也会跟着一块。”他说,如果没有李老师和那条摆渡船,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可能连小学都读不完,又何谈改变命运呢!

如今,河东岸的孩子们不再绕道上学了,公山小学变更为教学点,保留了学前班和一、二年级,李化勇成为了唯一的常驻教师。

家住东岸的他,依然泛舟河上,船从载学生上学的大船变成载他上课的小木舟,而对岸仍是他不变的方向。

“恋人”

“公山小学和我,就像对恋人。选择她,就爱她一辈子吧”

摆渡只有一个方向,一旦选择,无法停桨。

1981年,年过半百的父亲把刚毕业的他从城里叫回村里,说:“我在村小当了一辈子老师,恁兄妹六个总得有一个顶班,勇啊,回村当老师吧”。

李化勇用“复杂”形容当时的心情。回来?好不容易走出去,不甘心;不回来?咋给老父亲交待。20岁的他躺在床上,心潮起伏。

父亲在煤油灯下备课,一旁的母亲踏着织布机哐哐作响。

“我们这儿太偏太穷,谁都不愿意来教书,孩儿们不就失学了?”就是这朴素的念头,支撑了李化勇扎根山乡、执教一生的选择。

李化勇离开工厂当民办教师,每月6块钱,连之前六分之一都不到;妻子秦善英没工作,孩子相继出生;他平日上课备课,周末下地干活,自称自己是“泥腿子老师”;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,他的工资也刚够在工厂的一半,每周都要借钱……可在最困顿的那些日子,他仍资助着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。

当时,公山小学有300名学生,教师却只有十几位,一向勤奋的李化勇身兼数职,很快成为佼佼者,县里的、镇里的学校纷纷抛来橄榄枝。

李化勇不是没有犹豫过。“尤其是学校改成教学点后,昔日的同事各奔前程,校园里只剩下十几个孩子,一下子空落落的。”他说。

“老李啊,要不,把这个点撤了吧?”镇中心校负责人曾跟他商量,他摆摆手拒绝了:“点撤了,娃们不方便了,他们不上学可咋弄?!”

早上七点打开校门,把前后院扫个遍,拔拔花坛里的杂草;到教室里,把仅有的几套桌椅挪了又挪,给孩子们寻找看黑板的最佳角度;隔几天,用干净毛巾沾清水,擦拭校门口那块写着“公山小学”的牌子;每半个月,大椅子摞上小凳子,爬到上面给墙上那台挂了33年的老钟表上上弦……

“公山小学和我,就像一对恋人。选择她,就爱她一辈子吧。”他轻抚着教学楼前,那棵22年前亲手种下的广玉兰,动情地说。

广玉兰已从小苗长成大树,一拨又一拨孩子在那棵树下,听校长老师的悠扬笛声: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,有我可爱的故乡……”

“超人”

“假如我是孩子、假如是我的孩子,该怎么办?我得守着他们!”

9月1日,开学第一天,公山小学举行了升旗仪式。仪式的护旗手、升旗手都是李化勇。当国歌响起,孩子们笔直站立。他在国旗下讲钟南山、李兰娟,勉励孩子“好好读书,改变命运”。

只有几个人的升旗仪式,每周一都会进行。他说,革命老区的孩子,得先有颗红色的心。

每天面对“小豆丁”,可能有些人觉得挺好应付,但李化勇没这么想。他提前备教材、备学生,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法,曾在全县推广;今年秋季,小学只有六个孩子,分两个班,不再实施复式教学,但李化勇仍然忙碌,他既当校长,又当班主任,还是生活老师,常常这个班刚结束,连口水都来不及喝,就得往另一个班跑。

每天孩子放学后,他就开始“上课”:学上网,学名师课堂,找最新素材,一点点抄录在教案本上,从大写的“一二三”到小写的“123”,密密麻麻。

在彭新镇,九成学生家长外出务工,常见不着孩子。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李化勇最深的牵挂。

小心如父母外出务工,她哭不停,李化勇用一部旧手机录音,假扮父亲给她说话;小宇然的腿骨折了行动不便,李化勇背着他上厕所,再把他背到教室里。

孩子太小,写不好名字,李化勇像父亲一样,给每个作业本都写上孩子的姓名;他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家庭联系卡,四处奔走联系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……

他说,我天天跟学生在一块,不自觉地换位思考:假如我是孩子、假如是我的孩子,该怎么办?我得守着他们!

李化勇爱画画,画得最多的是故乡的山水和公山的娃娃;他的笛声成为孩子们耳中最动听的音乐;课间,他带着孩子玩老鹰捉小鸡、丢手绢,一起叠纸飞机。

去年,他受邀去北京观国庆阅兵礼,一回校就迫不及待地把故宫、天安门、清华园讲给孩子听,他想把他看到的美好世界,一点点种在山里娃心里。

孩子们喜欢这位老师“爸爸”,常炫耀,他是“超人”。

可他们不知道,李化勇积劳成疾,失眠已有20多年,每天睡觉不到两小时。有次,他睡不着,迷糊中起床撞了墙,第二天,缠着纱布又来学校了;替班老师劝他住院休养,他婉拒道:“白天和学生在一起,精神特别好。”懂他的妻子说:“孩子们是他的救命草、特效药”。

再过几个月,李化勇就60岁了,儿子们盼望着父亲能来城里享享清福。他却说:“只要我不倒,只要身体不垮,我就要守在这小学校,在这儿,心里踏实。”

两行秋雁,一叶扁舟。青山绿水间,年近花甲的李化勇歌声依然嘹亮:“红领巾迎着太阳,阳光洒在海面上……”

    热门排行

    友情链接